www.fun88.com
新闻资讯

新春走基层·温暖一家人 年三十这一天他们是这样度过的……

来源:www.fun88.com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2-18 05:09:23

  “我觉得我们家是蛮温馨了!”昨天上午,记者来到海盐县沈荡镇木行村洪来德家,洪来德的女儿洪利君得知记者的来意后,笑着说道。彼时,她的女儿洪琴正在给自己的外婆,也就是洪利君的妈妈徐水花染黑发,她在一旁看着,不时指点几番。她们身后是前年造的三层小洋楼,院子里则停着一辆面包车和两辆小轿车,看家的土狗在院子里闲适地趴着,温馨的农村家庭似乎就是这样。“白头发少的时候,我都是自己染的,多了就得靠孙女了。”徐水花的话音刚落,洪琴就得意地接话道:“你看,我还是很有用的!”逗得在场的众人笑出了声。

  另一边,洪来德则在院子外的空地土灶头上煮着酒,空气中飘散着葡萄的香气。不过不同于普通酿造的葡萄酒,洪来德则是利用蒸馏的原理,制造白酒。他和记者说,女婿罗小军种了20多亩葡萄,9月份开始,他将烂掉的葡萄收集起来密封发酵。平日里他忙于工地上的事,这两天才开始放假,有时间煮酒。怎么用葡萄制作白酒?锅是关键!只见这口锅分为两层,下层煮葡萄,上层则放置冷水。热气遇冷凝结后,进入中间的凹槽沟,沿着软管注入了洪来德的酒坛。而煮完的渣滓也不浪费,洪来德说留着可以做葡萄的肥料。两天下来,洪来德做了两百多斤葡萄白酒,“天天都会喝个几两酒,自己酿的,味道更好!”

  上午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,到了下午,一家人则忙着准备年夜饭了。徐水花是家里的掌勺,女婿罗小军在屋外削起了甘蔗准备水果,女儿洪利君和孙女洪琴则负责打扫卫生,洪来德则开玩笑自己是“预备军”,哪里需要帮哪里。

  问起今年吃什么菜,徐水花开心地和记者说:“前两天置办年货,洪琴买了烧烤火锅两用锅,年轻人的这些新奇东西我也不知道,她说她来准备,我就轻松多啦!”虽然如此,徐水花还是忍不住烧了几道菜,对于洪来德一家来说,每年必包蛋饺、蒸发糕。为啥?洪来德说,为了取一个好彩头呗。原来,蛋饺形似金元宝,发糕则寓意“发财”,讨一个吉利,吃一个喜庆!

  徐水花左手持铁勺,右手往勺内滴上两滴油,浇上蛋液,手腕一转,蛋皮即成。然后将肉馅放上,筷子夹起蛋皮对折、定型,基本20秒就能包好一个蛋饺。看得记者跃跃欲试,自告奋勇帮忙包蛋饺,一番指导下,也包得似模似样了!

  随着菜品一样样摆上桌,洪来德家的年夜饭在下午五点真正开始了。没多么豪华精致的菜肴,但是每一道都是家人亲手所做;没有觥筹交错的应酬交谈,只有闲话家常和打趣热闹。

  记者感言: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这么一段话,令我感触颇深。内容大概为,生在一个安稳的家庭,一路平安长大,找了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,和一个普通的人组建了一个安稳的小家,一辈子没遇到什么飞来横祸……听起来再平常不过,然而走起来才知道有多难。

  幸福的家庭大多相似,在洪来德家里,记者就看到了这样看似简单,实则珍贵的幸福,无关乎金钱地位,只关于家庭亲情。长辈对于晚辈的关心和爱护,晚辈对于长辈的回报和感恩,中年人在家庭中挑起了重担,老一辈则帮衬家务。而到了春节,大家则商量着去哪玩一趟放松。徐水花告诉我:“一家人总会有争吵的,但是我生气的时候,我就想,我希望的是儿孙辈好就行,主动关心一句,他们也明白的,马上就会和好了。”父母的包容,远比我们想象的宽广伟岸。

  采访到一半的时候,我忍不住给妈妈打去了电话,电话那头,依稀可以听见家里在准备年夜饭,切菜剁肉的声音。妈妈有些惊讶,问我什么事。“啊,祝你新年快乐呀,妈妈。”我想了想说。她可能觉得有些好笑,说:“好的,工作结束了就快点回家吧,等你一起吃年夜饭呢!”

  昨天傍晚,一个特别的年夜饭在海盐康复护理院开席,93虚岁的母亲祝念瑛在四代家人的陪伴下共享温馨的除夕年夜饭。为了圆老人家在中国传统春节全家一起吃个团圆饭的愿望,老人子女决定全家四代一起在医院病房吃年夜饭。海盐康复护理院也十分支持,在病房里贴福字,挂灯笼增加春节气氛。

  从浙江省嘉兴市到新疆尔自治区博尔塔拉州博乐市,地图上的直线小时,即便在交通如此便利的现在,也还是要花十多个小时在路上。新疆姑娘汤淼在嘉兴已经呆了8个年头。8年里,她的身份从学生变成了老师。

  “不过我父母工作很忙,经常加班到深夜,即便在我回家的日子里,相聚的时间也只有几顿饭,我都感觉自己是个成年的留守儿童”汤淼自嘲道。果不其然,汤淼回家那天,无论是傍晚在乌鲁木齐下机还是深夜在博乐火车站出站,她的父母都没有来接她。即使是年二十九的晚上,汤淼的父母仍然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。

  晚上9时,汤淼的母亲终于回到了家。母女相聚,刚才还略显冷清的屋子一下子热闹起来。难得的欢聚时光,母女俩一起下厨,一起吃了一顿简单但温馨的晚饭。

  第二天,汤淼独自在家也不闲着,把整个屋子都打扫了一遍。下午,汤淼又约上了自己的表弟一起去博乐的街头逛了逛。汤爸爸虽然还未见到自己的女儿,但是电话里早已嘱托:“过年了去买件新衣服吧,喜庆一点的,看的好呀给妈妈也买一件,爸爸给你‘报销’!”

  虽然这一家子人聚少离多,不过当一家人聚在一起时,他们之间的和谐融洽却实实在在感染了记者。

  记者感言:距离汤淼这位新疆姑娘第一次踏上嘉兴这片土地已经8年之久了。从求学到工作,汤淼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嘉兴这座小城。第一次见到汤淼,长相秀气、身材纤瘦的她一点也让人感觉不到是位北方姑娘。当记者与她攀谈起来,直爽的性格才显现出来。

  从一名学生到如今成为一位中学教师,八年来汤淼已经习惯了孤身一人在嘉兴的生活。“很多人都羡慕我们老师有寒暑假,可是即使我回家了,父母大多时间都在外工作,我还是一个‘留守儿童’。”讲起与家人团聚,汤淼还是一脸遗憾。

  “自从离开家乡,这几年来越来越理解并且怀念妈妈的唠叨了。”汤淼这句话也是说到了我这个九零年出生的“中年人”的心坎里。

  近几年总是听人说现在年味淡了。小时候,过年吃碗饺子,有新衣服穿等等这些今天看来似乎再平凡不过,甚至老土的过年方式,就足以让人欢欣鼓舞。而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,很多原来只有过年才会操办添置的东西,现在分分钟都能得到:孩子需要的东西家长可以每时每刻去买回来;而成年人买新衣服更不是过年的“专利”,现在只需轻轻点下鼠标就能搞定;原来一年最重要的宴席“年夜饭”也可以在饭店订个套餐,免去油烟之苦……这些种种,让人们对过年没了期待,“年味”慢慢变成了“乏味”。

  但是此次记者陪同汤淼一路同行,无论是汤淼还是搭乘着各式交通工具赶回家的人们,脸上显露出来的那种家人团聚的期盼,这大概就是真正的“年味”吧。

  年,不仅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,还是记录岁月的标识,以及映射我们正常的生活状况的镜子。

  除夕上午9时,记者在濮院镇集贸市场见到了陆萍的爸爸陆建忠,“过年最重年夜饭!我们家前几天就开始张罗了,今天特意再来买点新鲜的食材。”一到菜场,陆建忠习惯性地坐到了门口馄饨店的小桌边,点了一碗鲜肉大馄饨,开始盘点今天要买的菜:小河虾、螃蟹、蹄髈、鳕鱼、蘑菇……

  除夕的菜场格外热闹,到处人头攒动,蔬菜摊、肉摊、水产区都挤满了购买和问价的人,大家都大包小包地拎着刚刚买好的食材,为晚上的团圆饭做充足准备,摊主们也清一色准备了红色的包装袋,很好地映衬了节日的气氛。

  “老陆你也来买菜啊!”“你家都准备做些什么菜啊?”“新年里要来我家坐坐哦”……陆建忠在菜场里遇到了很多老熟人,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,满是为家人准备年夜饭的喜悦。不一会儿,他也大包小包收获满满:“走,回家做饭喽!”

  来到新星村翠竹苑小区陆建忠家门口,只见大红灯笼和大大的“福”字已经焕然一新,陆萍和爷爷奶奶正坐在客厅,一边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宝宝,一边聊着天。随着生活条件慢慢的变好,以前下地干农活辛苦了大半生的爷爷奶奶安享天伦之乐,笑得合不拢嘴。“今年的年夜饭我们家多了一个人呢,可得多准备点菜,哈哈。”孩子的诞生让这个家庭又多了许多欢声笑语,年前村里还为村上四世同堂的家庭都拍摄了全家福,陆萍指着放置在电视机上方的全家福高兴地和记者说,今年公公婆婆也来一起吃年夜饭,一家9口团圆,大家格外开心。正说着,陆建忠又出门了,原来就是去崇福接亲家去了。陆建忠从年轻时就开始在濮院的羊毛衫市场上打拼,开了家门市部,女儿的宝宝出生后,他将更多地时间花在了照顾家人上。

  厨房里,主妇们忙碌地准备饭菜,除夕夜的脚步慢慢的接近。可以说,每一位中国人关于除夕夜的记忆,往往就是从大年三十晚上那一桌丰盛的菜肴蔓延开来的。陆萍回忆起小时候的年夜饭,她说记忆中最清晰的味道是母亲做的蛋饺、炸的春卷,和父亲做的糖醋排骨,每次年夜饭的时候,父亲总会说:“过年就要红红火火。”母亲立马接上一句:“团团圆圆。”每每读到幸福,想起的也总是每年一家人围坐在年夜饭桌时的场景,让人心里跟饭菜一样温热环绕。

  傍晚,温暖的灯光下,全家人围坐在一张圆桌上,桌上是热气腾腾的饭菜,一家人有说有笑地开始享用,满是温暖幸福。“我们也没做什么特别的菜,这些都是孩子们平时最爱吃的。年夜饭吃的就是开心、顺心、快乐!”陆建忠笑着说,并举起酒杯:“我们也干个杯,祝全家人新的一年红红火火、团团圆圆!”

  记者感言:“共欢新故岁,迎送一宵中。”人们记忆中最浓的年味,往往就是有关于一家人在一起时的味道。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,能够说是每一个人心中对家最高的情感表达,也是一年中最温暖、最柔情的一个仪式,一顿年夜饭让一家人吃出了团圆、吃出了喜悦,也吃出了幸福感。

  每年除夕,我的表哥表姐们无论工作再忙,这一天也大多会从北京、杭州等地赶回桐乡。全家近20个人,围坐在饭桌前,聊起一年的所见所闻,这种感觉让人特别安心、特别愉悦。今年借着“新春走基层”栏目的开设,我有幸跟着濮院镇新星村同是“90后”的陆萍一家人度过了大半个除夕,体验了他们过除夕的方式,虽然和自己家有些不同,但团圆的温暖是相似的。他们热情地邀请我一起吃年夜饭,但因为家人也等着我,我婉拒了,在这里特别感谢他们的热情招待,让我觉得“走基层”就像“走亲戚”, 体会到了那种“微小但确切的幸福”。

  富和美,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。我了解到,早在2006年,陆建忠一家就搬到了濮院新星村翠竹苑小区,这个小区当时不仅寄托着80户农民乔迁新居的梦想,也肩负着探索农村宅基地安置新路径的光荣使命——把村民生活区和生产区分开建设,村民除了每年有固定的租金收入外,生活环境又有较大改善。如今10多年过去了,翠竹苑的环境依旧整洁美观,与城市小区不相上下,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停放着小汽车。可以说在这里,我还看到了强村富民的新标准。

  “脚下沾有多少泥土,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。”今年春节,记者有幸参加了嘉报集团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,来到了距离嘉兴市区数十公里的平湖市林埭镇徐家埭村,喜看这里的新农村建设。

  记者采访了该村的一位“90后”姑娘,十年前,她考上杭州的某大学后,留杭工作。从她的口中了解她从农村到大都市的感受,听她讲述家乡的变化,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。

  深入基层、深入农村、深入农户家中,看到了他们真实的生活,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。该村清新别致的新民居随处可见,平整的水泥路通到了每家每户的门口。让我这个出身农村的记者改变了对农村的印象。自来水、天然气、有线电视、宽带网络等便利的生活设施已进入农村,既有现代文明,又具田园风光。了解到,农民收入稳步提高,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,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,生活质量越来越好。

  看着被采访者一家人春节团圆时的幸福时刻,记者多么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的新农村、更多这样幸福的农民。我也相信,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,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会在全国各地全面建成,人民群众会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。

  随着燃气灶的普及,土灶头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,但过年烧土灶的习俗依然还在。看到炊烟袅袅,仿佛就会想起儿时的放学回家路。

  在嘉善,年夜饭必不可少的菜式就是蹄髈、八宝鸭、笋干烧肉等,但这几个都是硬菜又都是大件,怎么烧制呢?那就必须要用上“终极武器”了——土灶头。昨天下午15:00前后,记者在陶庄镇汾南村村里随处走走就能看到正在冒烟的烟囱,闻到各种饭菜的香味。

  67岁的张菊萍是家里的“火头将军”,吃好中饭就开始准备土灶大锅里的东西。她打开锅盖给记者看,果然蹄髈、八宝鸭、笋干烧肉都在其中,蒸架上还有一盒八宝饭和几碗熟菜。

  为什么要吃这个菜呢?张菊萍说这些都是“老底子”传下来的了:蹄髈的谐音有个“提”,寓意明年更提高一步;八宝鸭的肚子里填了糯米、栗子、香菇、猪肉,意味着明年也是丰收的一年;笋干的谐音有个“升”,就希望来年生活水平更高。

  记者还尝试了一把烧火:坐下来拿起火钳,往灶膛里塞了几根毛豆梗,火焰马上就窜起来了,还伴有“噼啪噼啪”的声音,就像小型焰火似的,也算是应了那句“灶火烧得炴,来年日子更兴旺”的老古话。

  大年三十在嘉兴市老年公寓和这些可爱老人的邂逅,美好而感动,也祝愿老人们身体健康,快乐常在!

  下午一点多,市老年公寓的食堂里,工作人员正在忙着准备老人们的年夜饭,准备出锅的喷香红烧肉,色香味俱全的诱人狮子头,热气腾腾的什锦三鲜……大年三十的老年公寓,大红灯笼高高挂起,精美的福字贴上,年味一下子就出来了。

  “过年了,开心的!”吃着刚煮好的银耳羹,老人们的脸上乐呵呵,心里也暖洋洋的。

  下午时分,记者看到,很多不回家吃晚饭的老人的子女都来到了这里,带着老人喜欢吃的菜,陪老人说说话,孩子们在走廊里奔跑追逐,一派热闹祥和的景象。“在这里很习惯,工作人员都很好,年纪大了,腿脚不方便,今年年夜饭孩子们叫我回去吃,我说就在这里吃了,和老朋友们一起,很开心的。”一位老人笑着说道。

  不拘一格过大年。过年的方式千百种,最对自己最合适的最尽兴的最能感到惬意的那一种,应该就是大年。

  “偶来松树下,高枕石头眠。山中无历日,寒尽不知年。”昨天是大年三十,无数游子已迫不及待地回到家乡过年,但在海宁市史东山故居,留守新居民张云鹏却用读书来欢度除夕过大年。

  下午2点多,我来到海宁史东山故居,发现静悄悄的史东山故居轻掩着门,无一名游客,但张云鹏还在边值班边埋头读书。“今年春节期间,我基本都值班;其中今天是闭馆值班,能边值班边看书两不误。”张云鹏的桌边,放着10余册《新月》月刊,这是他刚向杭州一位朋友借来的。

  张云鹏老家陕西,来海宁11年,他很少在春节回家,“春节大家都放假,但总要有人留下来值班,尤其像我们这种名人故居,每年春节期间都有不少游人趁着假期来参观,这时候读读书,给游客讲讲史东山和海宁名人,很快乐!”

  在海宁,张云鹏是名执着的地方史研究者,没读过大学,但他业余时间热爱读书,他通过自学成为了海宁市文史研究会会员,参与了《海宁世家》《海宁潮节日志》等多部海宁地方史专集的编撰,并在《中国文化报》等行业权威报刊上发表了数万字海宁名人文化研究成果。

  昨天整整一下午,张云鹏都在读书,直到下班后,他才包起饺子,做起了具有陕西特色的年夜饭。“平时事情多,读书过年也是蛮快乐的过年方式。”今年是新月社成立95周年暨《新月》杂志创刊90周年,张云鹏希望多读些这方面的书,同时更好地为地方史研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